文/WillStudy 圖/吳霽儒提供
校友簡介
吳霽儒 Johnny WU | 國際行銷學系 碩士
Johnny 畢業於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大學期間曾赴捷克姊妹校查爾斯大學 (Charles University)參與交換計畫,並 於大四返國後創立國際大使團及國際青年交流團等學生團體推動校內外國際交流活動,同年獲選 2009 年亞太經合會 (APEC)首屆青年代表,陪同中華臺北代表連戰先生赴新加坡出席領袖高峰論壇 (APEC Summit)。任職於實踐大學期間擔任主任一職,草創國際事務處及華語中心等單位。 法國傅立葉獎學金 (Joseph Fourier Master)得主,赴雷恩商學院攻讀國際行銷學碩士,期間並於留法期間赴西班牙姊妹校阿爾美里亞 (Universidad de Almería) 大學短期研習。除了目前擔任雷恩商學院臺灣校友會會長、經營的手搖飲品牌外,亦於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 (MOST GASE)擔任執行長一職,協助推廣國內外產官學國際事務及科研發展事務,並同時指導臺大集思論壇 (GIS Taiwan),是個馬不停蹄又瘋狂的斜槓青年
▸▸▸
留學之前的學經歷
之前就讀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初入大學的兩年,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讀書加上參與娛樂性質的社團活動,同時也選擇日文系作為輔修來培養第二外語的能力,希望可以為將來的職涯道路上掌握更多的主動性及選擇,在這階段,對於生涯的方向和規劃還沒有架構式的鋪成和足夠的實際歷練;均衡發展商業知識及外語能力是提供未來工作選擇多樣性的基石,並且也培養時間安排以及負責任的態度;課堂外培養社交技能,參加社團接觸多元化的聲音以及增加合作能力更是這階段一大收穫。於大一、大二開始對畢業後的規劃有所摸索給足了我更多的時間提前準備實力。
大三那一年選擇到歐洲捷克交換,前面兩年的積累讓我取得學校所提供的公費留學名額。在社團中接觸過多國文化以及語言之後,我始終理解英文是溝通的基礎但並非唯一溝通的工具,所以決定選擇一個非英語系國家去學習第三外語(繼英文、日文),且希望把握寶貴的一年來累積不同的海外經歷,所以它不能是一個太主流的歐洲國家,最後我選定位於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 (Charles University)。
結束大三一整年的交換學生生活,從大四一開學便認真思考,要如何在最後一年完成專業的學思歷程建構,首先我創辦淡江大學的國際大使團 (TKU VOIS),同時爭取亞太經合會 (APEC)的第一屆青年代表,當時跟隨蔡宏圖董事長(國泰金控)、王雪紅董事長(宏達電創辦人),以及當時中華臺北代表連戰出訪到新加坡參加2009年亞太經合會領袖高峰論壇 (APEC Summit) ,透過整個活動對於APEC事務的學習,回到學校以後持續對於 APEC 事務繼續關注,也投注更多心力到自己創立的國際大使團之中,期間也有到姊妹校浙江大學參加論文發表活動,積極爭取海外參訪計畫等。受到出國交換的啟發,我更希望到不同國家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交流。
畢業之際,原定規劃就是無縫接軌的繼續升學,所以送出澳洲幾所心儀大學的申請,因為優異的在校成績加上豐富的國際經驗,申請不久也順利取得所有頂尖澳洲大學的錄取通知,最後在全家人的討論後,因為擔心兵役問題影響到畢業於當地就業的問題,決定將收到的offer遞延一年,完成兵役後再出國完成學業。
進行升學規劃,為何考慮留學而不是國內研究所
為何受到啟發,例如同儕影響或是在交換時體認不足?
在布拉格時我發現,我深刻體悟到在臺灣課堂上所學到的,明顯的在歐洲不太受用,捷克布拉格是一個大城、一個多元文化的都市,查理大學本身也是一間在東歐極富盛名的老牌學校,在我前往的學年就超過1500名以上的國際學生,每一次的課堂討論都非常多元且同學及老師的想法時常令人驚豔;學生發言的踴躍程度、製作報告所具備的挑戰性,都是我前所未聞未見。滿腹傲氣出國讀書,結果沒有想到只是單純的交換學生就遭遇滑鐵盧,對於許多課堂上及報告跟同學討論內容的廣度及深度,對於從沒出國讀過書的我,就是一個當頭棒喝!好在擁有那一年的交換,讓我得到如此沉重的一個教訓,讓我更直覺要離開舒適圈,而不是再選擇留在台灣升學,在同一個池水裡面游泳,如同溫水煮青蛙,等到出社會之時,當實力直接面臨真正戰場早就為時已晚,所以才會有留學的這個決定。
為何選擇澳洲,以及如何選擇自己的主修 (Why Australia?)
基於什麼樣的考量,把主要的申請選擇都留給澳洲
大學修課時的多元嘗試,讓我發自己對行銷學的興趣,也決定將它作為繼續升學的專業,至於為什麼原先打算赴澳洲攻讀碩士,說來慚愧,是當時在研究時發現澳洲的許多碩士學位是因不用繳交畢業論文的,我知道自己在撰寫論文、專題這方面並沒有很受過很紮實的教育或相關歷練,所以在選擇學校則有點逃避的心態,因為知道去國外讀書已經很辛苦,如果澳洲可以不用寫論文是一個好選擇,雖然坊間略有耳聞,澳洲碩士不被認可為做真正的碩士,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選擇一張最安全的牌,有排名然後又可以在一年內完成的碩士學位,那澳洲當然就是我的心之所向。
什麼契機,讓你重回熟悉的歐洲?
經歷轉折,放棄澳洲名校的錄取,回到歐洲
快要退伍的幾周,發現留學所需的費用果真不是一筆小數目,面對這筆龐大的經濟開銷,又不想造成家庭負擔的考量下,讓我從完成兵役就會思考,我是不是要馬上升學? 選擇的科系真的有助於就業嗎? 申請學校時,我只知道我討厭什麼,但是我還不知道想要什麼,比較喜歡行銷,是否就要將行銷學設定為碩士主攻專業,對於以上種種問題,當時的我並沒有得到答案。
在疑惑沒有得到解答以前,最終我選擇提前進入職場,當面臨產業跟職能選擇方面,大學國貿系專業的關係,讓我覺得踏入商界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不過因緣際會之下,卻因為在大學期間多次校內外的國際交流經驗,也承辦非常多政府部門的專案活動,實踐大學找上我加入團隊來主導並草創成立國際事務處。在此之前,大學職員此類型的職缺從來不在我的考量範圍,因為我認為學校不是一個富有變化性的環境,久而久之會不會成為繁瑣的工作型態?但是當時提供的任務是加入國際事務處的創立團隊,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相當難得的內部創業機會,工作內容包含建立姊妹校網絡、交換師生計畫、國際招生及校內國際活動規劃跟推廣等,我想我找到了一個契機,或許可以透過成立辦公室期間,去驗證、重複查證,我選擇的求學路是不是對的,所以我就決定接受這份工作機會。
因為在業務往來的機會下,我發現法國在獎學金方面對於國際學生是非常友善的,而且提供的配套非常優渥,再加上當年法國對於留學生的福利政策規畫得相當完善(房屋補貼、學習補貼等),大幅的減少我經濟方面考量的壓力,讓我在工作兩三年後,決定是時機在留學這條路上重新出發。也因為已經在工作的緣故,我不太有時間去摸索跟浪費,必須要透過在臺灣資訊比較公開跟充足的學校中做選擇,當時除了申請雷恩商學院以外,同時也申請當時在臺灣職場較知名的幾間學校,像是SKEMA 、NEOMA或是ESSEC 等商學院,權衡之下投遞這四間學校的申請,我不打算申請一間排名靠前,但在臺灣比較沒有校友脈絡或是名氣的學校,並同時考量各校發給的獎學金以及城市的生活水平花費,也很幸運的,同時取得了法國傅立葉獎學金及雷恩商學院發給的優渥獎學金,就毅然決然的決定前往雷恩商學院
雷恩商學院賦予你的價值
針對你的職涯發展和目標,在雷恩商學院不論是老師給予的價值觀或是課程安排,你認為有滿足到你的需求嗎?
其實對於我來說,我發現不管選哪一間學校,只要讀書態度積極跟,完成學位後的結果都不會差距太大,畢竟成就在於環境、資源、更在於自己;學校排名是前五、前十,甚至是前二十,對我來說似乎是大同小異,因為在歐洲商學院想要賦予學生的能力是,你有沒有辦法培養獨立思考並且成功執行的能力?
身處同一個班級,學習方式跟討論參與程度就會呈現不同的態度,從課堂投入方面來說,歐洲學生在學術表現上的自我要求很嚴謹,再加上大部分都是從職場重返校園,沒有人會希望讀書期間只為了交差了事,更多的是期望自我實現與加深不足的專業能力。在我身上也是一樣,由於已經明確自己的職涯規劃,選擇這間學校,就是為了要馬上轉換職涯跑道 (Career Switch),所以我更沒有浪費時間的權利,我也在留學期間,從中發現當學生態度很積極時,老師同時也會針對某些很特定族群的學生,投以非常積極的態度給予回饋。
我非常喜歡學校的一點是師資有很大比例是業師,好處就是充分運用課堂上的每分每秒,因為沒有老師會想搭一兩個小時的高鐵 (TGV)從別的城市過來,只為了教我們在課本上面自己就可以讀懂的理論,所以業師們通常會以實際案例研討(Case Study )跟自身在公司的決策經驗教學;缺點就是能跟每個業師的相處時間非常少,沒有辦法像一般校內教授一樣,可以在學校裡面等著學生諮詢跟指導,業師可能在結束三天的密集式教學後就會離開。所以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吸收老師對於報告的批評跟指教,輔以精實又有邏輯的報告與討論。這背後要應付的是一次三天、全天八小時的疲勞轟炸,必須快速釐清教學內容中希望得到的回饋,所以每一次的投入力道都會非常強,沒有辦法像其他一般科目,可以慢慢的分配我自己的讀書時間,慢慢學習、吸收,再去請教老師。
雷恩商學院提供學生非常多元的業師選擇,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產業,讓我們可以在校園中接觸業界,該產業是不是未來希望發展的目標 ? 還有每位業師思考模式、邏輯還有對於產業行內人的意見與看法,是不是符合原本對於職涯的期待,這些曾經或正高居各跨國企業 C-Level 的高級經理人們所提供的回饋,對於正在往跨國企業的努力的我來說,當時許多真知灼見對於我往後在做每一個決定的影響都很深遠。
畢業時的求職經歷
就算已經擬定非常明確目標,但當真正面臨求職時,仍然會陷入迷惘的處境,在法國留學的第二個學期我就開始瘋狂的投遞履歷,當時我也發現,自己喜歡的是歐洲的讀書環境、 文化多元性,也喜歡各種語言、各種人的想法,但是對於當地的生活步調跟生活習慣,明顯不是我這種做事以效率優先的工作者可以接受的。
可能是我個人奴性比較高,還是覺得回到亞洲職場,工作才會比較快樂更符合我的期待,所以投遞履歷時的地域選擇,除了臺灣以外,也有中國、日本跟韓國等亞洲國家,就我當時自己的球質重的觀察,我們豐富的校內外活動履歷,乍看卻沒有實際或實務的工作經驗可以驗證專業的學科能力,這是臺灣大學生在國際職場上最大的一個弱點,忽略掉了可以呈現在履歷上面的相關的實務經驗,大部分在當時得到的評價和回饋,皆表示沒有在以往的實習或工作經歷上看到太多共鳴,也可能前一份工作經歷是在教育界的緣故,所以產業調性、工作內容並沒辦法馬上轉換,這件事讓我吃足苦頭,一直沒辦法找到理想工作跟職位。
在這個時間點,老東家實踐大學又與我取得聯繫,希望完成海外學業的我回國際事務處繼續任職,也希望我趁此回去成立華語中心,而這個再一次的內部創業機會,又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挑戰,校方也願意提供更高的職位和更好的薪資待遇,雙重主管職位的挑戰,讓我重新選擇回到教育界,希望藉由這一次的重新開始,更去磨練我在工作經歷上的缺乏的情商和專業能力,藉由草創華語中心跟回鍋擔任主管經營國際事務處的機會,期待自己可以槓桿更多的人脈跟國際資源去造就下一個工作機會。
創業歷程的甘苦談
經歷兩次校內創業的經驗,如何轉換為實際的商場經驗
雖然這七年的工作生活相當美好,美好在於我一路平步青雲,成為辦公室的行政主管,也成為兼任教師,大家都幫我貼上最年輕的主管或是最年輕老師的標籤,不過在單位發展穩定以後,反而沒有發展也失去原有的挑戰性,整理好思緒後,我就決定辭掉在實踐大學任職的工作。
畢業時我也希望擁有自己的一間餐廳,用我自己在碩士所學的知識跟專業,制定行銷策略與利用自己的教學及行政管理經驗去經營餐廳, 我把當時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創業,完成一個我一直心之所向的夢想,順利完成手搖店的開設,同一個月,除了在嘉義完成開幕以外,同時也完成臺北的展店作業,更開創線上品牌。
創業前夕,主要面臨的抉擇不外乎留在在大學工作,有穩定的薪水及相對安逸的生活,甚至有很多出差機會,結交很多不同國家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認識許多產學合作的過內外企業等,其實這樣的工作近程,看起來都非常有發展性,甚至再待久一點或是進修博士,也可以在學校往更高的方向升遷跟發展。但也因為這樣的想像,我知道30歲的我沒有馬上力創業這條路,未來的我可能也不會有離開跟挑戰的機會與資格。
鳳還巢,事業得意後回歸教育
基於什麼考量,在品牌發展成功的情況下,選擇回歸教育
經歷如火如荼的快速展店之後,無論在心靈或生理上都感到疲累,進入餐飲業的半年內,從剛開始的裝潢到產品開發、行銷策略跟倉儲管理通通一手包辦,許多項目的嘗試都讓第一次創業的我吃足苦頭,不過因為這是一個入門很快的產業,同時也就意味長期來說不需要大型的管理結構,很快的就可以大致掌握如何經營,剩下的只是要如何去因應市場環境跟消費者習慣去優化,我覺得又是一個對的時間點應該思考下一步怎麼規劃了。
這個時間,接到了臺大的邀請,希望我可以回鍋教育界,槓桿臺大的學術能量及科技部的國家資源,協助推動國內外大專校院的國際交流及科研發展的事務。晉升到國家部會層級的工作後,讓我感受到實踐工作七年的工作經驗昇華到一個我理想的高度及格局,雖然可能需要花許多時間學習新的知識跟增能,並且要短時間內充分了解國內外高教科研生態及國家科技政策的發展方向,但相比投入一個全新的產業,我可以更容易槓桿我之前在高教的工作經驗及國際移動能量,謹慎思考自己可以做到兩者兼顧,所以我決定接受臺大的邀請,回鍋教育產業,開始我的斜槓人生。
目前職位的工作內容
與先前所接觸的教育內容有什麼差異嗎?
以前在實踐大學負責的國際交流,比較常見的業務像是締結姊妹校、交換師生計畫、營隊籌辦、國際招生再到英語課程的建置等,因為上述項目都是校務上的國際化發展比較無法割捨的例行事項,就是必須要辦理每年的例行公事,甚至是配合教育部的經費補助規劃,才能維持學校的營運。
但是上述的事物,如果到了我目前待的單位 - 科技部全球事務科學發展中心( MSOT GASE)之後,用國家部會的層級來審視跟觀察時,已經不再是去做最基本的業務工作,如同維持學校營運的國際事務或是制定招生的績效,反而是拉到國家的角度看,因為中心主管的業務是國內頂尖大學的國際交流跟科研發展,如何讓每間學校有效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並且將學術能量發揮到最大,甚至是促進產業、政府部門跟學校間在國際科研上面的合作契機,才是我們做大的使命。
以目前的職務內容來講,我我必須要將有限的資源,有效的分配在對的大專校院、政府單位、企業或是計畫上,舉辦全球青年營隊、諾貝爾大師論壇、國家級的雙邊科研成果發表會,每一個活動都要去考量到整體臺灣高教環境的地域性還有獨特性,甚至權衡政府單位跟產業端的考量跟期待,再去制定各種活動形式以及規模,甚至包含中心近中遠程的經費規劃、組織及任務進程等。
當我進入中心擔任管理職,我希望這個單位不落巢臼,希望佐以商業的思維去搭配政策的執行,短短成立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可以說是成為科技部重要及不可或缺的團隊,因為我們在短時間內將科技部歷年耕耘的國內外科研發展成果及能量,藉由到點的行銷手法跟宣傳管道跟大大小小的活動、講座及論壇,製造許多曝光度及新聞露出,成功製造討論度,讓臺灣許多大專院校、政府單位及企業等,都爭先要找中心辦公室合作,而辦公室最重要的使命還有目標,是讓人民覺得台灣的科研高教是有感的、科技所做的教育輸出跟貢獻都是有感的,進而達到攬才、留才及惜才。
對於雷恩商學院未來發展的期許
身為雷恩商學院台灣校友會的會長,對於雷恩在亞洲地區、在台灣的發展,在未來幾年你有什麼展望
希望藉由校友會的成立,槓桿校友們在社會上的人脈及業界資源,嘉惠學弟妹在職場上的發展或是學習上的歷程,可以讓校友會成為雷恩商學院在臺灣的一大亮點,而不再只是透過排名或是認證而被定義好壞,而是可以透過校友會在社會上整體的提升、互相的拔擢,讓學校在臺灣或是亞洲區,乃至於到全世界,可以更讓大家看見,這就是我在校友會一個很大的期許,可以透過每一位校友在社會上的努力灌溉,提高學校在臺灣的學術觀感、國際化格局甚至於到學位含金量,我相信這件事情在校友會成立的五年來,已經有大幅度的轉變跟提升,我希望可以持續帶動更多校友們投入一起努力改變與進步,群策群力,集思廣益!